距今400年前,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中国的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英国的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都发出了韶华易逝的感叹。今年,中英两国分别迎来了两位戏剧大师400周年的纪念,而我们中国也希望借纪念这一活动重启中西文化对话。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上午十点,奉贤区图书馆特邀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辜正坤教授莅临言子讲坛,给我们带来题为《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莎士比亚》的演讲,分享了大师的独到见解和智慧。
辜教授是中国新国学的开拓者,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长达40多年,成为该领域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是首位最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中西文化比较专题的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北大连续19年讲授通选课程“中西文化比较”,广受赞誉,被誉为“博学大家”。他生动形象地给我们阐述了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莎士比亚三大门径,分别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研究、赏析莎士比亚(流行法门),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研究、赏析莎士比亚(辜氏法门)以及在翻译语境中研究、赏析莎士比亚。第一门径是鉴赏莎士比亚作品重要性西方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了解真正的西方最有趣最牢靠的门径。第二门径我们对莎士比亚理解欣赏的深度往往取决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深度、独特性越清楚,差异越明显。因此对莎士比亚理解、利用才有把握。因为鉴别立足于比较。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心中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既是对作品本身而言,更是对作者莎士比亚的精准描述。由此可见,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因人而异,或因为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性格品质的不同使然,当然,更多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或许,我们需要莎士比亚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生的思考。但或许,对莎翁和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如果从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观、伦理观来重新阅读莎士比亚,你就会发现更多关于文学、关于人性、关于世界的秘密。
演讲的最后,辜教授提到,研究了一辈子莎士比亚,我们中国的学者在做莎士比亚研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独立、保持客观、既看到其伟大之处,也能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或许这需要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完成,也是中西文化比较的最大意义。
撰稿:朱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