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言子讲坛诚邀知名学者郑培凯为贤城读者解读汤显祖及其戏曲作品,300余名读者冒雨前来聆听。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都是剧作家,生活时代大致相似,但相比于莎士比亚的鼎鼎大名,汤显祖就显得落寞很多。正如郑培凯教授所说,有外文系的地方就有人研究莎士比亚,但有中文系的地方研究汤显祖的人却寥寥。
郑培凯教授从“正史中的汤显祖”开始进入讲座主题,《明史》虽为汤显祖列传,但并未将他与王世贞、归有光、徐渭、袁宏道等文学大家同列。明史对他的记载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而是要着重表彰他的政治行为。明朝废丞相后,内阁首辅逐渐成为实际的丞相,而首辅的权力到张居正时达到顶峰。汤显祖文名扬四海,张居正两次以鼎甲相许,欲结纳汤显祖以使其子及第,汤显祖拒绝道“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故屡不中第。张居正去世以后,他才中进士,但仍然针砭时弊。显然,汤显祖并不是一个政治成就很高的人,但他却是一个品格完成度很高的人。
接着对汤显祖代表剧作《牡丹亭》中的曲词之美做了精彩解读:“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杜丽娘被婉转的黄莺儿的歌声唤醒,孤单地站在到处充满缭乱春光的小小的庭院之中的场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袅晴丝”是指春天柳枝上树虫吐的细丝,丽娘见此随风飘荡的游丝,感到春光的短暂,又由此而联想自己青春易逝等等,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
郑培凯教授对汤显祖的思想渊源做了深入追溯:汤显祖师从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罗汝芳,作品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正是心性自主的一种典型体现,在思想上还受到李贽和达观的重大影响。离经叛道自不必多说。至于达观,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达观主张“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对汤显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在《牡丹亭》里,汤显祖是至情的,但其后的《南柯记》与《邯郸记》中,却更多地展现出一种人生如梦的思想出来。这正是达观禅宗思想对他作品创作的影响。虽然如此,但汤显祖在作品中始终是未能忘情。讲座最后,郑培凯教授总结“汤显祖是晚明士大夫追求高尚境界的君子,又是天才型的诗人兼剧作家,承继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清雅标高,正如他在自己书斋前植种的玉茗飘香,毕生经营“为己之学”,是身兼儒释道精神的文化人。”
(撰稿、摄影:王佩英)